11月6日下午,首届国家教学名师、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郑用琏教授,以“崇尚师德
教书育人”为题为我校教师作了一场精彩生动的专题讲座。 在整个报告中,郑用琏根据自身多年育人经验从“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
个方面与广大教师交流了“师德”从何而来和“课堂磁力从哪里来”。
郑用琏教授在作讲座
“未做惊天动地的业绩,没有催人下泪下的事迹,只有教书育人的感受和驾驭课堂的能力。”郑用琏用简练的开场白介绍了自己。他指出,驾驭课堂的“动力” 源自于“师爱为魂”的师德宗旨;驾驭课堂的“能力” 来自于“学高为师”的教师素质;教师人格的“魅力” 展示着“身正为范”的做人准则。
郑用琏教授
谈到“师爱为魂”时,郑用琏表示,身为教师,应该有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热爱,对求知学生的感情与关爱——有热情才有时间精力投入、才会不断追求完美,有感情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才会认真教书育人。他说:“三尺讲台情系着学生的渴望、家长的希望和国家的期望。教书育人责任义不容辞,作用不可替代。”他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要充满“激情”,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有一眼泉水,才能装满一桶水。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课堂才会有磁力,有广博的学识,教师才有魅力。”是郑用链对“学高为师”的深层解读。首先,教师必须纵观学科的历史、前沿、未来,深究课程的全貌、章节、细节,阐明科学的概念、理论、实例,归纳严谨的要义、结论、演绎。第二,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新技术,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备课ppt;在讲授中,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讲述的逻辑性与启迪性。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基础与前沿的整合、授鱼与教渔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受益、教师得利”。
在“身正为范”方面,郑用琏告诫广大青年教师“言传身教,师表育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他指出,教师要用自己的道德品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要追求“为人师表、做人楷模、被人粉丝”。他自豪地说,他在华中农大拥有众多“粉丝”——他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课,每年吸引800多人听课,有学生依窗而坐自带座椅听课,甚至有外校学生慕名赶来。由于太过投入,郑用琏讲课时衣服常被汗湿。几乎每次课后,学生都会鼓掌向他致谢。
我校教师认真聆听讲座
郑用琏严肃谨慎、富有哲理的学术语言以及深情并茂的授课方式给台下教师留下来深刻的印象。报告中,郑用琏不时穿插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和教学实例,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自信风趣,充满激情,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报告会后,郑用琏与我校教师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次工会组织的讲座理念新、针对性强、主讲教师水平高,聆听大师的讲座是一次难得的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求知学生的感情和在课堂讲课的激情,感触颇深、收获颇多对于今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附:郑用琏教授简介
郑用琏,男,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国家生物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粮农组织生物技术顾问,首届国家教学名师。
曾任教育部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连任四届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组长,武汉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生物技术组组长。
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先后赴泰国、俄罗斯、斯里兰卡、加拿大、和美国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863”、“973”、“948”、国际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高新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等研究课题53项。发表学术论文92篇,培养研究生95名。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编“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分子生物学》。译著3部,主讲《分子生物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基因的奥秘》国家视频公开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人民政府一等奖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