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在召唤,光荣的使命在心间。近日,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印发《实施方案》,部署在全省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
《湖北新闻》推出系列报道“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爱国知识分子风采录”,聚焦勇担使命,爱国奉献,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湖北知识分子。来看第二集《赵梓森和他的光纤世界》。
现在,您能上网,能看到这条消息,多亏下面这位老人。
40多年前,他用一根玻璃丝,将图像信号传送到黑白电视机上。40多年后,中国的光纤通信已经占领世界一半的市场。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这位“中国光纤之父”用40多年青春与热血见证了湖北光通信产业从无到有,也见证着中国成为世界光纤强国。
偶闻美国玻璃通讯 立志发展中国光通信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花了3000万美元拉出了3条30米长的光纤样品,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制造出对光纤通信有实用价值的光纤。
2年后,相关消息传回国内,吸引了一些人的注意,包括当时还是武汉邮科院普通研发员的赵梓森。
赵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1972年底,我听说美国在研究“光纤通信”——利用玻璃丝进行通信。我意识到光通信有希望。我提出要发展“光纤通信”的科研项目。但绝大多数人反对……对于光纤通信不理解,把光纤通信作为可有可无的小项目。所以,我只有很少的钱,只有几个人,如黄定国(自愿参加)、唐仁杰(玻璃工)、史青(化学教师)等。无正规的实验室,我们在实验楼厕所边的清洗室内做化学试验。
一边是,投入千万美元做研发的美国巨头;一边是,没人没钱没正规实验室的中国团队……赵梓森的追“光”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厕所旁边做实验,促光纤通信破格成为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
条件差、没人信,怎么办?
赵梓森的答案是,条件差,不要紧,努力工作,做出成绩,使领导相信,是会成功的!
在厕所旁的清洗间里,赵梓森和团队用旧车床改造成玻璃车床,开始研究。经历过爆炸、中毒等重重磨难,1976年3月,他们终于依靠手工拉出了第一根16米长的光纤。
另一边,赵梓森抓住一切可能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说服各层级领导支持和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研究,最终把握住了三次重大的机会。
第一次是1973年5月,他作为技术代表,在出席全国邮电科研规划会议时,从刚访美归国的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那里打听到美国已经秘密研制成功实用光纤的消息后,非常着急,感觉时不我待,硬是多方说服会议领导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光导纤维研制工作”这句话列入到未来科研规划中来,促使光导纤维研制第一次成为一般性研究课题。
第二次是1974年10月,他创新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光纤通信研究技术方案(石英光纤作传输介质、半导体激光器作光源、脉冲编码调制为通信制式),在国务院科技办组织的“背靠背辩论”中,“击败”已经有前期研究基础且研究实力明显强于自己的竞争单位,使光纤研制项目首次被纳入到国家课题的层面,为我国的光纤研制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第三次是1977年5月,在“邮电部工业学大庆展览会”上,他演示用那根手工拉出的16米光纤,传输黑白电视信号,得到了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的重视和信任,光纤通信因此被破格列为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从而促成武汉邮科院全院通力攻关光纤通信。我国的光纤通信研究从此迈入了“快车道”。
拉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 让武汉通上首个光纤电话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光纤通信的研发速度大大加快。
1979年,赵梓森和团队拉制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每公里损耗只有4分贝的光纤。
1981年,邮电部和国家科委确定在武汉实施“八二工程”,即要在武汉建设中国第一条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线路,用光纤连通武汉3镇。
想要量产光纤,拉丝塔是关键设备。还是“土法上马”。武汉邮科院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往上加高、往下挖洞,自制了27米高的拉丝塔。
到1982年12月31日,这里生产的光纤铺设贯通了武汉三镇,“八二工程”全线开通,正式进入武汉市市话网,这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光纤数字化通信时代。
此后10年间,赵梓森的团队就将大容量高传速的光纤通信线路连通到天南海北,完成了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其中,1993年完成的全长3046公里的“京汉广工程”,跨越北京、湖北、湖南、广东等6省市,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架空光缆通信线路。
今天武汉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要让光纤进入每个城市、每个村庄,离不开产业化和规模化。在改革开放初期,邮电部提出要向国外引进“光纤生产技术”,赵梓森投了赞成票。
赵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有人问我:“赵梓森,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无外国技术,全部自己解决,也把光纤生产出来了,为什么现在还要同意引进外国的光纤生产?”我回答:“不错,我们不靠外国也能制造生产光纤。但我们的光纤制造设备,例如熔炼车床等,2年后因生锈腐蚀,不能保证精度,必须更换。而外国的机床是不锈钢。中国没有不锈钢(当时),我赵梓森总不能去炼钢,这是中国工业基础的问题。”
1984年,邮电部、湖北省和武汉市三方达成协议,在武汉建设邮电部武汉通信光纤厂,赵梓森担任中方技术负责人。他经过认真调研和艰苦谈判,于1985年与荷兰飞利浦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公司——长飞公司。
1995年,因在中国光纤通信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与突出贡献,赵梓森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他首次提出加快武汉的光电子产业发展,将武汉建设成全国的光电子产业基地。后来,武汉便有了“中国光谷”。
现年86岁高龄的赵梓森,依然关心着全球光纤产业的发展。
在他打下的坚实基础下,今天,烽火、长飞、锐科等上千家规模企业组成了完善的光通信产业链;武汉,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