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湖北日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图文:激发爱国奋斗的向心力和吸引力

发布人: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08点击数:

访谈
      前不久,中组部、中宣部印发通知,对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为什么现在特别强调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广大知识分子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路径是什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就相关问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赵智奎。

提要

爱国奋斗精神是对“四种伟大精神”的具体诠释,从属于“四种伟大精神”。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是具体的,不是空喊口号;建功立业新时代也是具体的,不是坐而论道。
      在新时代,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政治地位和属性没有变;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主义原理也没有变;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伟业中义不容辞的使命没有变。

访谈嘉宾
      赵智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

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行动口号和座右铭

记者:当前,“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正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为什么现在要特别强调爱国奋斗精神?
      赵智奎:爱国是民族的精神脊梁,奋斗是时代的前进引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团结引领服务知识分子,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无论是我们党庄严承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迫在眉睫,还是处在“深水区”和“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矛盾性问题凸显;无论是依法治国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取得决定性胜利,都需要广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懈奋斗。从国际来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挑战增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舞台上得到赞同和支持,但也遇到种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广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和作用越来越彰显。所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应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行动口号和座右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深厚意蕴和丰富内涵,提出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可以说,爱国奋斗精神是对这“四种伟大精神”的具体诠释,从属于“四种伟大精神”。

爱国奋斗精神有新的时代内涵

记者: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里,爱国、奋斗、担当等元素一直都存在。爱国奋斗精神除了历史传统的延续,还有没有新的时代内涵?
      赵智奎: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毫无疑义,新时代赋予了爱国奋斗精神新的内涵。
      新时代的爱国奋斗精神是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中国梦就是爱国奋斗精神的时代诉求。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作为其中一员的知识分子群体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
      爱国奋斗精神是时代课题和时代命题的内在要求。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时代课题。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在无止境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这是时代命题。广大知识分子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富强中国、发展中国。知识分子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奋勇争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爱国奋斗精神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相互关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为目标去努力奋斗。为此,广大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努力奋斗,这是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彰显,是处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使然。
      爱国奋斗精神与爱人民是一致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强调的核心理念。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与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有一致性,连接的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人民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把一切发展进步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人民,让人民真正享有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要依照人民的意愿,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让活动成果真正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成效上来

记者: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广大知识分子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路径是什么?
      赵智奎:“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是具体的,不是空喊口号;建功立业新时代也是具体的,不是坐而论道。首先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紧跟党中央,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广大知识分子须知,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建功立业新时代,离不开党的领导,不能偏离党指引的方向。也要明确爱国和爱党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就要热爱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努力践行,为之不懈奋斗,这也是知识分子要带头遵守的行为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们要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切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就要敬业,有担当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新时代建功立业,就是要在本行业、本领域、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国家、报效人民,让活动成果真正体现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成效上来。知识分子忧党、忧国、忧民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要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让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记者: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积极采纳。即使个别意见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多一些宽容。这对我们客观理解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有什么启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还要在哪些方面作出调整和优化,让广大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赵智奎: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要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善于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知识分子应本着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提出真知灼见。
      我们党要鼓励知识分子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对知识分子给予理解、支持、帮助;知识分子要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广大知识分子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就要同心协力,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旗帜下。党中央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充分信任知识分子,让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在新时代,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政治地位和属性没有变;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唯物主义原理也没有变;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伟业中义不容辞的使命没有变。我们要拥抱新时代,绝不辜负新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期望和要求,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奉献社会的进程中抒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观点

正确的价值观是规则意识的基础
      黄晨熹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充分激发人性自利因素的同时,也容易引致过于强调、追逐私利甚至是损人利己的不良价值观。在缺乏多方面强有力社会规则坚守与执行的情况下,这种不良价值观又引致许多“非正式规则”或“潜规则”。社会的有序发展,依赖于公共规则的广泛实施,而非“非正式规则”的泛滥。相反,如果一部分人因破坏规则而获利,遵守规则的大多数人却利益受损,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符合法治精神和道义基础的显规则被驱逐,破坏法治精神和道义基础的潜规则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漠视或者拒绝遵守规则的意识就会在社会成员中变本加厉地膨胀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规则意识缺失和社会价值观念变异、扭曲的恶性循环。(摘编自《北京日报》)

警惕改革流于表面化
      张俊伟

长期的改革、发展顺境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改革信心。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在明确了前进方向(改革目标)之后,只要坚定地“干下去”就能够成功,由此忽视了对改革过程的设计。但魔鬼恰恰存在于细节之中。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如果忽略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改革很容易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蜕变成由政府决策层独家推动的行动;如果忽略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改革也很容易由脚踏实地的“问题导向”沦落为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如果由于改革设计不够充分,一些改革措施在推出之后,基层政府没有做好相应准备(机构、人员、组织能力等),相关社会群体没有做好准备(改革措施与其期待存在较大偏离),再加上与相关政策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改革措施容易遭遇“落地难”现象:一些改革措施浮于表面,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改革措施流于形式,当事人虚与委蛇;还有一些改革措施,甚至因为不接地气而被束之高阁。(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激活乡规民约的“有效性”
      胡仁智

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拷贝。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熟悉性、植根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可操作性、世代相沿不悖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记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服膺信服。传统总类性乡规民约集教育、规劝、告知、禁止、奖惩等功用为一体,为一定地域内的乡村民众所普遍遵守。专门类乡规民约,大多与一乡一村不同的社会事实有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条款简明扼要,规则、罚则清楚明白,可操作、可执行性强,规范稳定,“约定俗成”。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虽于近十余年来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的形式普遍单一、制定主体不清晰、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摘编自《光明日报》)

链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1107/hbrb3293387.html